意蕴深长清明节
作者:智星一    文章来源:肇庆市文联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7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一般认为是晋文公为悼念忠臣介子推而指定。所以在国人印象中最主要的意义是悼念先人。从节气来说,清明时节,天清地明,阳气升腾,特别适宜踏青、郊游、荡秋千,玩蹴鞠(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因此,自古以来,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祭祖活动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活动。而丧葬礼仪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种繁密的丧葬仪式背后,有其长期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并在华夏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天人相通、尊卑有序、事死如生等伦理原则的指导下,丧葬礼仪不断走向系统化、完善化,而它在培育个人德性,调理五伦关系,促进宗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也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儒家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它是现实个体与宗族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体现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慎终追远”不仅具有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明确自己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美德和思想是我们心灵的动力,他们的辛劳和奋斗奠定了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由于现代政治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习俗曾经被淡忘。又由于对历史的无知,在不少人心目中,对于清明祭奠仪式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和忌讳。哲学家冯友兰提醒我们:“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所以,意蕴丰富的清明节,才会留下了历代文人雅士众多的传世篇章。最为著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清明时节的景物,有清新活泼的生活场景和伤感难言的思乡之情。

“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冯骥才)2006年,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清明节也成为国家法定假日,除了祭祖活动以外,人们围绕“挖掘清明节的人文民俗意蕴”这个话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建议,比如:拜祭先烈,出游踏春,制定仪轨举行成人礼,感恩教育,植树绿化等等,源远流长的清明节传统,又将衍生出怎样的文化意义和典雅诗意呢?

  • 上一篇文章:
  • 关注我们
    肇庆文艺界微信公众号
    首页- 文联概况- 各区文联- 文艺家协会- 文联动态- 通知公告- 文联大事记- 文联刊物- 文艺名家- 文艺展厅 - 财务公开
    肇庆文艺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