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文化——中秋,我想起了谁/陈海秋
作者:陈海秋    文章来源:肇庆文艺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27

 


2005-9-16 9:01:30

 

    走出门口,便是熙熙攘攘的大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景象照映出了城市的喧嚣;夜灯初上,几个颇有节气意味的小小红灯笼照亮了几位婆婆的笑脸,那种微笑、那种恬然自得的表情是多么熟悉的啊,我不禁又想起远在他乡的家人了,特别是在这个泠泠清清、充满惆怅的中秋节之际。

    中秋节到了,思念也来了,来得那么突然,来的那么让我措手不及,没过节之前总想着既然已经入乡随俗,那就随遇而安也好,然而为什么我的意志那么薄弱,偏偏还要记挂着那边的一片天呢?

    也许我太感性了,或者也许我太想念家人了……但是真真确确的,只有故乡才会带给我浓浓的中秋气息,朴实、传统、热闹、虔诚而又不执着于神灵;然而在这个已经共同呼吸了四、五年的小城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兴奋的支点。偶尔走出门口,仰望苍穹,想看看夜幕下的星星是否依旧,却发现原来城市里的夜空是那么的小,怎么调整都无法把那星光璀璨的天然钻石图案看个齐整,也许,繁华和自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吧。正因为如此,每每想起家乡的天空,才觉得我的心早已飞向远方。

    小时候,每逢过中秋节,最开心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离节日还有十多天,便已经在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那段时间,我一直都在睽觎美味的月饼。然而家乡有个风俗,月饼还没进贡给月亮娘娘之前是不能吃的,所以对于我这个馋嘴的孩子,母亲总是会找到一个或半个有缺陷的月饼先满足我的欲望,并暗自对我说:“这是月亮娘娘舍弃的,你就悄悄的吃好了,不要告诉别人”,于是我便懂事的点点头说:“知道了,我会帮娘娘收拾它的……”

    到了懂事的时候,突然间,我才发现原来过一个中秋节有那么多的事要忙的,从此我更加佩服我的母亲了。不但要到镇里各个地方预订好月饼,还要准备五牲(即鸡、鸭、鹅、鱼和猪)和一些干货,另外还要买上一瓶白酒、一串鞭炮等一大堆东西,到了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会开始忙碌起来了,为了进贡五牲香火给月亮娘娘以祈求家人平安,父亲会带着我到自家一间放杂物的小屋里,搬出一张正方形的实木桌子还有三张长木凳,那是一套从我出生就已经存在不知多少年的“古董”桌子了,古朴而又厚重的它,身上残留的香烛余味道尽了潮汕人无尽的虔诚。摆桌子椅子是一件讲究的事,方位上要能最快看到月亮,并且前沿要向着月亮升起的地方;布局上要形成拱月的样子,至少三张长凳要围着桌子的另外三条边。摆好桌子就可以把贡品往上叠了,父亲说要有先后次序的,比如先上茶后上酒……对于八十年代出生的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记这种事,总之帮父母忙完也就算略尽孝心了,至于“诚心”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较让我兴奋的事就是盯着夜空等月亮,我记得在家乡度过的每个中秋节都是皓月当空、清辉万里,所以在漆黑的黑幕之下,眼光所至之处,到处繁星闪闪,这不禁让我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心底油然而生敬畏之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思想还没反应过来,月亮会忽然从黑幕中蹦出来,全然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此时,你心里也会忽然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仅仅一会儿它就照亮了整个半球,多么的美妙啊!赶紧叫上父母开始上香点烛,然后我就爬上阳台,躺在那里看星星,有时也会把流星飞过当成是飞碟而兴奋半天,那种傻傻的样子也许连旁边的猫都在暗暗偷笑。

    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和着秋风清,伴着桂花香,加上月光溶溶,此景更是多情。祭月之后便和奶奶、父母亲围坐在木桌旁细细品尝潮汕特色的中秋月饼,一边吃着茶水月饼,一边聊天谈心,其乐融融……

    如今,我在这千里之遥的异乡,也已过了几个中秋节了,在赏月中享受着生活的舒适,享受着社会文明所带来的欢欣。然而,对与家人团圆的渴望与期盼,却永远深留在我的心中。

    明月本无价,人有思念情,中秋之于我,是挥之不去的浓浓亲情,前几天无意中有朋友提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我的心紧得一下子透不过气来,然而为了警徽能在黑暗中闪光,我只能愧对卧病在床的奶奶,还有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端州公安分局康乐派出所  陈海秋)

关注我们
肇庆文艺界微信公众号
首页- 文联概况- 各区文联- 文艺家协会- 文联动态- 通知公告- 文联大事记- 文联刊物- 文艺名家- 文艺展厅 - 财务公开
肇庆文艺界微信公众号